长征路上的中秋节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秘密渡过于都河,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其间红军战士们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在紧张的行军过程中,他们在中秋节这天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否曾抬头望见那一轮高悬天际的圆月,借由红军战士们当年写下的长征日记,我们可以具体而微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1934年的中秋节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松毛岭,是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一旦被攻破,国民党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
9月23日正是中秋节,国民党军妄图借过节发起突然袭击,消灭红军。苏区政府获知消息后,将计就计,与乡亲们相约八月十四过中秋,八月十五迎敌。
9月23日7时,国民党军向松毛岭发动猛烈进攻,数小时内发射了几千发炮弹,几十架“黑寡妇”德制飞机轮番扫射、轰炸,碗口粗的松树被拦腰炸断......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红军凭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在长汀地方武装部队和苏区群众的配合下,鏖战7天7夜,最终牺牲近万人,为中央红军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就是著名的松毛岭保卫战,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
1934年9月30日上午,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红军召开大会动员群众疏散。战士们冒着蒙蒙细雨,在亲人的注视下,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英雄一去八十七载。如今,居住在松毛岭附近的人们依然延续着“八月十四过中秋”的习俗……
他们说:
每次过节就能想起当年的红军,
想起为新中国而牺牲的人们,
想起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935年的中秋节
今天可见的几种已经出版的长征日记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萧锋的长征日记。萧锋十二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平生历经大小战役一千三百多次,1961年晋升少将,晚年致力于将自己六十多年的日记整理与出版。萧锋的长征日记完整记录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直至到达陕北的全过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35年9月12日,也就是这一年的中秋节,时任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
晨出发,经巴拉奠、岸哇、纳高到阿夏乡宿营,行程八十里。这一带青稞麦长得较好,筹粮比较方便些。三军团还在我们后面,要发扬友爱互助精神,筹的粮食,除一部分自己吃外,其余留给三军团用。
在经过了危机四伏的草地后,红一军团行走在甘南藏区内。这时,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粮食紧缺。对于广大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红军战士而言,青稞其实并不容易消化,但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青稞果腹。红军在筹粮时十分注意遵守群众纪律,萧锋在同年8月31日的日记中说:“筹粮时,要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不在时一定要打借条。”
这些要求红军战士严守纪律的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违纪者是要受到严肃处理的。萧锋在同年9月4日的日记中说:“军团直属队召开军人大会,检查纪律。工兵连二排长孙胡才,多吃了点粮食,又丢了二十斤麦子。在此困难情况下,粮食是生命,太不应该了。为严明纪律,军团首长决定从严处理。”
萧锋这一天的日记中,没有关于中秋的只言片语。但在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赵镕的日记中,我们知道了他在这个传统佳节的所思所想:
日天朗气清,终日无云,但白露已过,秋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凉意。我动员缝纫班加快工作进度,把各单位送来的羊皮,尽快做成背心,同时还发动各科、运输队和监护连的同志一齐动手,撕羊毛,撵毛线,加紧织成背心。
今天是中秋节,晚上月色皎洁,但部队驻扎在藏族地区吃饭都困难,更无赏月之谈,似乎大家都已忘了这个传统节日。
红九军团在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改为红三十二军,属于由朱德、张国焘领导的左路军,由于张国焘拒绝北上,根据赵镕日记的记载,红三十二军自本年7月6日起至9月17日,一直停留在四川松岗。9月18日,当红三十二军离开松岗,众人兴高采烈地以为“要北上过草地和党中央、毛主席会合”,但两天后即接到返回松岗的命令。红三十二军在松岗又停留了一个月后,最终还是被迫南下。
在北上与南下的纷争中,加以粮食紧缺的窘迫,红军战士又有谁能在这中秋之夜生起赏月的雅兴呢?
1936年的中秋节
赵镕的长征日记,一直记录到1936年10月14日。1936年9月30日,赵镕在甘肃成县度过了长征路上的第二个中秋:
今天是中秋节,缝衣工人要求预支工资。现已让刘科长将截至今天的工资,外加三天的中秋慰劳费一律发清。各工人均称红军做事公平合理,不像国民党军队对工人一再克扣,使工人难以养家糊口,现红军不仅体贴他们的劳动,还增发慰劳费,使他们很感动。
1936年7月1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举行隆重的会师大会,红二、六军团和赵镕所在的红三十二军整编为红二方面军。赵镕在7月2日的日记中高兴地写道:“今天刚行动不久,就翻越了一座大山。可喜的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北上终于到来了,人人精神振奋,没有一个掉队的。”红二方面军7月穿过草地,9月下旬到达甘肃成县,随即组织人手做衣服,这则日记可见红军对做工的百姓十分关心与体贴。
对于已经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而言,1936年的中秋节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红一军团干部童小鹏这一天的日记比平日更长:
今天在我们看来仍是平常的一天,但在老百姓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秋节。
红大他们今天办东西过节,昨天就有两个同学预请我去,又想去但又不好去,最后才去了。吃了八九个菜,最后还有两个梨子,的确很客气,我今天参加这会餐真是像出嫁了的女郎回娘家过节一样,记得从前在家里时,今天正是去接姐姐回来过节的时候。
童小鹏接下来回忆了在福建家乡过节的场景,做月饼、吃月饼自然是少不了的,但他最感兴趣的是中秋之夜回娘家的女人们“笃月姑”,这是一种向月姑卜问的扶乩仪式。童小鹏在日记中对此不免嘲笑了一番,但转而又略带伤感地写道:
想起过去在一块过中秋,吃月饼,“笃月姑”的父母兄弟姐妹们,也不禁伤心,为什么偏这样冤枉,把我家里冤枉得家破人离,生死未悉?今日月亮一样圆,然而亲属在几方?
这个只有二十二岁的青年想家了。但很快战友的关怀让他忘却了怀亲的忧愁,这天的日记提到晚上邓颖超送来了月饼,“好久没有吃过的饼子,今天吃一个觉得很有味道,她这样的好意更值得多谢”。
1936年9月30日,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日记只有三行:
给各扩红突击队关于最后突击周的一封指示信。写信给各突击队长。今日病愈而头甚痛。
所谓“扩红”即扩大红军,这年10月1日至7日是他们规划的“最后扩红突击周”。可惜1936年9月30日是个雨天,中秋的气氛淡了许多,而张子意又身体不佳,但他没有忘记这个节日,他特意在写完日期后注明“旧历中秋节”五个字。
同一天,彭德怀给北进中的红四方面军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是红一方面军为迎接红四方面军北上所进行的部署,提到第二师附骑兵第二团为左纵队,七十三师为右纵队,而主力在郭城驿替四方面军征集粮食,骑兵向兰州方向游击。
兵力、粮食、被服......一切的部署,一切的准备,都在宣告:红军三大主力的“大团圆”即将来临。
1936年的中秋节距红军三路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只有很短的时间。明月曾照见长征路上红军的苦痛与牺牲,也曾照见他们的喜悦与胜利,隐藏在日记中那些个人的思绪与心境,似乎使这轮明月也有了沧桑的记忆,它让宏大叙事有了温度、有了生机。